绵阳市强化法治遵循 加速创新驱动发展
2016-07-05 16:07:36 来源:摘要: 近年来,绵阳市将贯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专利法》作为工作的重要遵循,运用法治方式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着力整合创新资源,
近年来,绵阳市将贯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专利法》作为工作的重要遵循,运用法治方式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着力整合创新资源,聚集创新要素,搭建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扎实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加快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支撑。2015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6.53%,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29%,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79.56%,均居全省第一;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为68.28%,位居全省第二。科技工作得到国家和省上的充分肯定。
一、强化法治引领,制定政策于法有据
把贯彻科技法律法规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紧紧围绕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聚焦全市“两个一号工程”,编制《绵阳市“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突出科技创新支撑发展转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集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深化科技研发体制改革等工作重点,保证规划的科学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项目(资金)管理要求,修订完善出台绵阳市《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办法》《专利资助与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信贷融资业务风险补偿办法》《应用技术研发资金管理办法》《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贴息实施细则》《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项目后补助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明确工作主体、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切实做到按政策法规办事、按制度程序办事、用制度管人管事,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强化法治实施,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贯彻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改革项目指南制定和发布机制,稳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后补助等支持方式,建设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推动科技工作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贯彻四川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制定《绵阳市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改革方案》,推动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法治化、国际化,打造具有技术、市场和资本融合功能的科技服务链条,构建创业辅导、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一体化服务体系。以互联网思维和法治理念,建设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好线下平台(创客服务、科技公共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军民两用技术展示交易服务、民参军服务、国际合作)和线上平台(军民融合信息服务、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军民融合金融服务、军民融合载体服务、军民融合人才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综合集成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服务。贯彻《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涌泉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工程。出台“十有政策”,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规模、不同阶段需求给与差异化的政策扶持和重点培育,被国务院办公厅专刊报道,央视新闻联播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题报道了我市创新经验。
三、强化法治支撑,推动科技金融结合
依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和相关金融法律法规,深化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创新金融产品,依法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成功争取中央财政为绵阳“信贷融资风险池”配套5000万元补助资金,争取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贷款试点,设立8个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成立5家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建好科技金融服务大厅,降低科技创新信息不对称程度。用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扶助企业发展壮大。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完善和创新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和质押方式,相继推出央行科票通、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科创*税贷等40余种金融新产品。至2015年底,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户数1722户,金融机构累计科技贷款余额194.8亿元,发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117亿元,利用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171.4亿元,九州光电、圣迪乐村、龙华薄膜、赛卓药业等12家公司成功挂牌新三板。
四、强化法治保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跨部门专利执法协作机制,知识产权局、工商局、质监局、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案件移送机制、联合执法机制,在“3.15”“4.26”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双打”“雷雨”“天网”“护航”等专利执法行动。建立产权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使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有效衔接,促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相结合。制定出台《关于实施股权激励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试行)》,探索不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的改革试点,推进科研院所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入股和股权分配激励政策。落实《科技进步法》中“统筹规划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布局,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要求,围绕服务企业创新主体,健全完善创新平台。建成重点实验室25个(国家级8个、省级1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国家级5个、省级14个),企业技术中心140个(国家级8个、省级58个),工业设计中心4家,省市级产学研创新联盟22个,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3个、面积80多万平方米。
打印本页编辑:scf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