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法院今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情况报告出炉 执行到位477.57亿元,全国第五
2025-07-29 15:32:17 来源:四川法治报7月28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全省法院2025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今年1月至6月,全省法院共受理案件117.82万件,审、执结81.73万件,均居全国第6位。其中,省高院受理案件1.19万件,审、执结0.84万件;全省法院执结案件21.38万件,执行到位477.57亿元、排名全国第五。会上,省高院院长王树江围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府院联动、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拓优执行工作、创新“一案一码”案件管理方式等五项重点工作作了报告。
做实多元解纷
促进“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是法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着力点。今年1月至6月,全省法院收案增幅为12.88%,较全国均值低12.73个百分点。
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协同推进综治中心建设,183家基层法院积极选派法官、法官助理、特邀调解员,以“常驻、轮驻、随驻”方式切实发挥释明引导、先行调解、指导调解作用。与省工商联、省人社厅等14家单位全面推进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建设,建立各类调解室919个,入驻法院调解组织1802个,调解案件10.60万件。优化四川法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增加12368热线与“执行110”、有信必复两融合服务,1月至6月,累计提供热线服务61.04万次,交办工单2.04万件,按期办结率达99.44%。
纵深推进类型化纠纷治理。推行“先行调解+司法确认”协同衔接机制,创设“调解员+专家辅助人”模式,全省先行调解6.50万件,法院确认调解协议有效1.07万件,同比增长178.26%。推广“示范调解+批量指导”模式,全省法院物业纠纷先行调解成功数量逐月增长,前端解纷活力持续释放。
不断夯实基层解纷根基。优化人民法庭功能布局,设立人民法庭823个,平均每个法庭服务3.77个乡镇。推广“一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在非法庭驻地的镇(街道)设立巡回审判点652个、法官工作站1480个,就近为群众提供解纷服务。构建“法庭+N”多元解纷体系,加强与乡镇党委政府、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协作配合,依托乡贤、五老、德古等,推广“石榴籽”“牵牛花”调解品牌,促进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共通。积极开展“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前沿阵地作用。
深化府院联动
赋能法治政府建设
促推依法行政能力水平提升。接续开展行政审判“拓优增信”专项活动,举办全省行政审判行政复议工作同堂培训,联合主要涉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发布典型案例6期58个,1月至6月,行政机关一审败诉率降至20.72%。聚焦“关键少数”法治能力建设,组织36名县(区)党政“一把手”旁听行政机关败诉案件庭审,提升依法行政意识。搭建“法院+党校”联训平台,覆盖超5000人次,有效提升领导干部法治能力。
提升实质化解行政争议效能。在全省设立各类行政争议化解中心76家,1月至6月,依托中心化解行政争议948件,推动行政争议从裁判终局向前端化解、防控转变。开展行政诉讼“一人多案、一事多诉”专项治理,推进工作重心由“案件结没结”向“争议解没解”转变,全省法院调撤行政案件1949件,调撤率同比上升3.59个百分点,上诉率下降10.11个百分点。
服务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编制2023—2024年行政审判情况报告,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联合省司法厅开展涉企行政执法“以案促治”专项监督,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常态化开展“安逸四川·司法同行”系列活动,依托27个环保旅游法庭,打造“四圈四同”“云上金顶”等品牌,服务保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川陕哲罗鲑案”入选最高法第46批生态环境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
提升司法保护
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夯基固本蓄势赋能。培育少审专业力量,全省累计设立少年法庭153个,初步实现三级法院有专门团队或人员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创新“一中院一少审机制”,做优做实差异化、全面化、系统化保护。探索建立民族地区院校法治共建机制、未成年人法治辅导中心、“圆桌审判+心理疏导”融合机制、“一站式反家暴”平台等特色工作模式,提升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工作成效。
惩治保护共同发力。严惩性侵、拐卖、虐待等严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410人。开展司法救助、回访帮教等判后延伸工作,帮助涉案未成年人重返校园、回归社会。
六大保护融合发力。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保护,推动专业化办案与社会化保护有机结合。妥善审理家事案件,随案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及时对“问题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强化离婚案件中未成年人关爱提示,引导、督促当事人正确履行义务,减少对未成年人不利影响。引入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等参与社会调查、心理疏导,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全省法院发布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65件,设立法治副校长1110名,涉未成年人案件数同比下降25.84%。
拓优执行工作
让公平正义更可感可及
报告显示,1至6月,全省法院执结案件21.38万件,执行到位477.57亿元、排名全国第五,平均结案用时缩短至82天,“蜜胺”发明专利及技术秘密案获选全国首批执行实施指导性案例首案。
优化执行机制改革。针对辖区基层法院少的地区,推广“多点收案+集中审查+集中分案”的广安模式,执行服务中心集中立案、调案1.09万件,节约50%人力资源下沉办案一线。针对辖区基层法院多的地区,推广“基地+外勤团队”的甘孜模式,实现80%的简案由市域集中统一办理。强化省域内异地法院协作,执行事务办结平均用时0.58天,效率提升2.5倍。
加大专项执行力度。1月至6月,全省法院受理涉党政机关执行案件同比减少83件、执行到位金额同比增加3.62亿元。开展涉企案件执行专项行动,累计办结涉民营企业为债权人案件5.94万件,执行到位金额245.02亿元。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试点,依法屏蔽、撤销企业失信惩戒措施2.27万件次,解除对企业采取的限制高消费措施4.27万件次。开展涉民生案件执行专项行动,执行到位13.99亿元,到位率达61.61%。全国首创24小时受理执行线索、传唤控制被执行人及查控被执行人财产的“执行110”工作机制,促成执行完毕1607件。
全力攻坚执行难案。凝聚执行合力,推动召开全省执行工作会议,深化执破融合,推动交叉执行,全省法院受理执转破案件241件,出清终本案件3278件,交叉执行案件1.02万件,执行到位20.32亿元。全面推进终本出清工作,严格规范终本单独管理,累计出清终本案件46.26万件,出清比例41.86%。
创新“一案一码”管理
促进纠纷全流程可视可控
倒逼审判效率提速。将传统“一个案件一个案号”升级成“一个纠纷赋一个码”,让矛盾纠纷全流程可视、可跟踪、可监管。“案件码”覆盖200余个审判节点,全省法院上诉案件平均移送时间同比缩短6.96%,当事人从提交诉状到拿到“真金白银”平均用时缩短至264.78天。
促推案件质量提高。“案件码”自动匹配全国范围内关联案件,今年以来,全省法院改判、发回重审案件同比下降14.12%,申请再审案件同比下降7.63%。“案件码”全景展现纠纷演化路径,帮助法官“穿透式”化解纠纷,最大限度避免“一案结而多案生”。全省法院“案-件比”为1:1.40,优于全国合理区间。
推动数助决策提能。自动对审判管理核心指标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确保凡有异常,追溯到案、责任到人。完善“案件码”预警模型,对多发领域、多发地区、多发群体源头预防和风险管控提出司法建议。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文慧 夏菲妮)
打印本页编辑:scf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