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普法宣传的新媒体路径

2025-08-20 14:24:2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摘要:“法者,治之端也。”普法是法治建设的根基,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网络直播的异军突起,新媒体已成为普法宣传的重要阵地。

  孟莉

  “法者,治之端也。”普法是法治建设的根基,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网络直播的异军突起,新媒体已成为普法宣传的重要阵地。

丰富普法内容,更好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

  新媒体环境下,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日趋多样,普法宣传只有具备有价值、有温度、有深度的内容,才能激发受众的兴趣和认同,引导其主动学习、深度理解法律知识,真正让法律知识入脑入心、让普法宣传走深走实。普法宣传必须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其中,要想真正深入人心、打动人心,首要前提是提升内容的质量和深度。其不仅是普法宣传的“灵魂”,更是打通法律和群众之间“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桥梁。

  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普法宣传必须顺应受众对法律知识多样化、个性化、实用化的需求,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系统策划和内容重构。

  首先,普法内容必须主动贴近生活场景,紧扣社会关切。聚焦电信网络诈骗、未成年人保护、消费者权益等社会热点与民生焦点,摒弃脱离实际的条文堆砌,转而深度结合检察机关办案实际,从真实司法实践中精心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将抽象的法律原则、条文规定与具体事件紧密结合,让群众感知法律的现实意义。

  其次,注重扎根地方土壤,以百姓视角为出发点,深度融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普法品牌,为普法宣传注入文化力量。例如,云南省勐腊县傣族“章哈”普法,将法律知识融入傣族传统说唱“章哈”,深受群众喜爱。

  最后,应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蕴含的礼法合治、罚当其罪、明德慎罚等法治精神,将其与普法场景深度融合,并借助短视频、动漫、戏曲等形式将传统礼法文化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普法内容,让群众在文化浸润中感悟法治力量,筑牢法治信仰根基。

创新表达形式,让法治传得“更新”

  在快节奏、信息碎片化的新媒体时代,普法宣传必须在表达形式上大胆突破、持续创新,积极运用短视频、微电影、漫画、直播、互动游戏等新媒体手段开展“花式”普法,以生动、可感、具象的方式讲述法律知识,从而让普法“出新”更“入心”。

  一方面,要想让受众“看得见、听得进、记得住”,就必须摒弃生硬刻板的表述风格,推动普法语言从“官话术语”向“群众语言”转变,用百姓能听、爱听、愿听的方式讲法律、讲道理,从而让普法宣传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例如,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司法部门将法律常识改编成大众喜爱、容易理解的快板段子,唱词讲究韵律对应,读起来流畅顺口,让书面上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鲜活,极大增强了法治宣传活动的亲和力;又如,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融媒体中心开设“法治济阳”普法短视频栏目,创作出《意外之财不要碰》《民法典小课堂之高空抛物》《人生单行道 赌博勿上道》等11期网络普法小短剧。该系列普法短视频从群众需求出发,通过“讲普通话+讲方言”“讲实事+夸张演绎”等“带泥土”“冒热气”的展现形式宣传法治知识。

  另一方面,采用故事化叙事手段,借助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构建生动鲜活的法治场景,让抽象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画面,使群众在情感共鸣中深化理解与认同。2024年2月24日,“孝警阿特”发布《阿特直击假彩票引流窝点!原来你刷到过的直播间长这样?》,视频起始便是湖北省孝昌县公安局民警的抓捕画面,执法记录仪晃动的镜头,瞬间将观众带入现场。观众借此直观感受到执法的艰难与危险,并深刻体会执法人员的不易,进而让法律宣传切实有效。

拓宽宣传渠道,让法治传得“更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平台迅速崛起,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互动的重要渠道。这些平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播便捷,打破了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普法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平台和技术支撑。

  其一,在信息高度碎片化、传播节奏加快的当下,普法宣传应主动适应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积极利用新媒体宣传资源构建“普法矩阵”,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发布法律法规解读、普法资讯、法治文化作品等方式,向群众宣传和普及宪法、民法典、禁毒、反诈、消防、劳动保障、公证、人民调解等各类法律知识,推动以案释法常态化,持续拓宽“掌上普法”覆盖面,提高群众“指尖学法”便捷度。

  其二,孵化更多“网红法官”“法治主播”“法律UP主”等,开展持续性、系列化、故事化的普法讲解,让受众在“刷视频”“看直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法律知识。

  其三,应强化算法推荐机制下的精准传播能力,根据不同群体的年龄、兴趣、地域等特征,推送契合其需求的法治内容,实现“千人千面”定向普法。

  除此之外,注重互动模式创新,提升受众参与感,通过评论区、弹幕、线上话题等形式实现双向交流,打造用户共创、共建、共享的普法传播生态。例如,可与新媒体平台联合推出法律知识挑战赛、法治情景剧短片征集活动,不仅可增强参与感,还可促使更多创作者参与法律内容的二次传播,进而构建多元协同、内容鲜活、互动良好的新媒体普法生态。

  新媒体为普法宣传注入新活力,实现法律知识更丰富、更生动、更广泛传播。在“八五”普法规划引领下,我们应持续深化新媒体路径创新,不断探索内容、形式与渠道的融合发展,让法治的阳光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法治信仰在全民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凝聚起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磅礴力量,进而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坚实根基。

  (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

打印本页编辑:scfzw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