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掏鸟窝获刑10年半”能否唤醒保护意识

2015-12-30 11:10:54    来源:央视网

摘要:  ‘河南大学生掏鸟窝获刑10年半’一事近日引起广泛关注,引发热议。量刑是否合理?这一案件给人们哪些启示?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触犯刑律就得依法判决一视
  丁长青表示,从这一案件中可以看到,野生动物保护知识亟待普及。在本案的后续热议过程中,很多人对燕隼等猛禽的生活习性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不多,不知道如何识别燕隼等猛禽。
  其次,不少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淡薄,不清楚野生动物是自然界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部分地区捕猎、贩卖和食用野生动物由来已久,由于以往长期的执法不严和监管不力,造成人们潜意识中认为这些是正常的而不是违法行为。
  另外,对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严重不足。很多人不知道《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其主要条例,听说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不了解哪些物种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属于哪个等级,不了解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依据和量刑标准。其实,不了解具体的量刑标准没有关系,知道非法猎捕、贩卖、运输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不去做违法的事情就可以了。就像大家不需要了解故意伤害造成的不同伤害等级的量刑标准,知道伤害他人是违法行为,从而遵纪守法即可。
  “‘掏鸟窝获刑’案受到关注,媒体舆论和网民对此事的观点各不相同,甚至针锋相对。一件野生动物相关案件引起这么多的关注,是一件好事,通过谈论、辩论,能够让大家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增加认识,同时也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黄乘明说。
  张伟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切实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及自然生境”。此外,“维护生物多样性,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建设救护繁育中心和基因库。”这些要求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明确。
  “国家层面如此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前所未有。在新形势下,需要全社会更加重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为推进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做出贡献。”张伟强调。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打印本页编辑:scfzw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热门信息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