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守住老百姓的钱袋子的反诈“尖刀”

2025-08-14 20:18:06    来源:四川法治报

摘要:近年来,陈林坚持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落地,持续向网络骗局发起进攻:主导办理多起涉诈及关联案件,相关人员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省级重点案件“10·27”案件中,他以“线索织网、证据闭环”的方法得到上级充分肯定。他常说:“把事讲清楚,把钱追回来,让人心安下来。”
彭雪梅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伟
  
  键盘敲击、屏幕闪烁、深夜里一通通提醒电话——电影里的追击在他这里,变成了耐心与技术的较量。作为巴中市公安局恩阳区分局刑事侦查大队的一名民警、共产党员,陈林把“守住老百姓的钱袋子”当成最重要的事:一张截图被妥善保存,一条转账路径被还原,一次劝阻让资金“急刹车”,一次奔赴让损失被追回——这些看似普通的动作,构成了他日复一日的工作实录。
  
  近年来,陈林坚持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落地,持续向网络骗局发起进攻:主导办理多起涉诈及关联案件,相关人员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省级重点案件“10·27”案件中,他以“线索织网、证据闭环”的方法得到上级充分肯定。他常说:“把事讲清楚,把钱追回来,让人心安下来。”
  
  线索必追  不破不休
  
  一个深夜,后台记录里出现了异常的转账轨迹。陈林盯着密密麻麻的时间点和流水,反复比对、交叉印证,迅速锁定可能的风险入口。他与同事分头行动:有人上门提醒,有人及时沟通,第一时间把“闸门”关上,把损失拦在更早。天微亮,他又把剩下的线索一一记下,继续追到源头。
  
  为了追回被转走的资金,他和同事们经常“把床搬上路”。陌生的城市、连续的车次,他背着资料,在昏黄的路灯下核对每一条转账的来龙去脉;赶车前在站台吃两个热包子,边吃边复盘前一日的推演。等到关键链条浮出水面,统一收拢的那晚,他把厚厚一摞材料放在桌上,只说了一句:“该结束了。”随后,一个隐蔽“跑分”链被端掉,受害人的钱陆续回来了。
  
  为民守财  为案明理
  
  钱在网络里“无声”地走,怎么让它“开口说话”?陈林最擅长把看不见的东西变得看得见:把聊天记录、收款码、账户流水、平台账本像拼图一样拼起来;哪一笔在深夜跳走,哪一个账户突然被拆成许多小额,哪一次跳转背后是“换壳”的把戏,他都要一遍遍核对。
  
  “说得清,才经得起看。”他把每一个细节写进材料:为何判断、为何固定、为何锁定,都讲明白、摆出来。正因为清清楚楚,他参与的案件推进得快、落得稳,经得起检验。
  
  一次整理聊天记录时,陈林发现其中有人“过于熟悉节奏”。他顺着细枝末节往回找,耐心比对时间、语气、操作习惯,联合有关方面逐步查清真实身份,最终将3名涉案人员抓获,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那是一个沉默的下午,没有掌声,只有风把窗帘吹得微微起伏。他合上最后一页材料,说:“漏洞补上了,后面的人就安全些。”
  
  在被列为省级重点的“10·27”案件推进中,陈林把零散的资料,织成一张可核验、可复查的“明白账”,为统一行动提供了关键支撑。这种把复杂问题讲透、把关键证据讲清的做法,成了同事们反复借鉴的“实用招”。
  
  风雨兼程  千里追证
  
  真正的较量,常在细节里。清早的车厢里,他把前一天筛出的“异常跳转”重新核对:时间、金额……直到在笔记里画出一条清晰的线。他还把流程做成简单易懂的清单和表格,让每位同事都能快速上手——“好的方法不该只握在少数人手里”。
  
  他把“追回损失”和“减少被骗”同时推进:提醒电话不仅是“及时刹车”,上门劝阻也把风险挡在门外;他把最新骗局做成图解,请社区里的老人贴在冰箱上;给返校的学生讲“兼职刷单”的陷阱,也给年轻人总结“高收益理财”的几盏‘红灯’。在他的办公桌前,贴着这样一句话——“多破一案,不如少发一案。”
  
  数据不会自己发光,是人在点亮它。陈林用长期的坚持,把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拆解成清楚的事实链,把“追回损失、减少被骗”做成常态。他不善言辞,但做事很稳:把每一笔钱追到头,把每一件事讲明白,把每一位受害人安稳送回日常。
  
  有人问他最想要什么。他想了想,说:“最好有一天,我的工作能很闲——说明大家都不上当了。”
  
  这句话,像一盏小灯,照着他和同事们继续走在路

打印本页编辑:scfzw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