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未更新被立案审查,这个局长冤不冤?
2017-02-13 09:38:56 来源:摘要: 关于政府网站那些事儿,老李早在2010年2月就曾以《政府网站“不及格”该向谁问责?》为题,提出过批评,也提过建议,但效果并不见佳。去年5月,老李再次撰
关于政府网站那些事儿,老李早在2010年2月就曾以《政府网站“不及格”该向谁问责?》为题,提出过批评,也提过建议,但效果并不见佳。去年5月,老李再次撰文指出,“一些基层政府的网站僵尸、睡眠、瘫痪,不仅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度,也对百姓知情权、问政权造成了严重伤害,应把其与背后主管领导的懒政、庸政问责结合起来,进行严厉追责问责。”
近日,海南省儋州市纪委通报了五起不干事、不担事典型案件。其中,有一起案件引起不少关注。通报称,2016年11月2日,“儋州市商务局网”因存在“首页面长期未更新” 的突出问题,被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通报为不合格政府网站,为我省唯一被抽查到的不合格网站,造成极坏影响 。“董海峰作为市商务局主要负责人(局长、党组书记)负有重要领导责任,其行为已违反工作纪律。2016年12月6日,市委决定对董海峰的违纪行为予以立案审查 。”
确切的说,这是我国因信息公开不力而被问责的首起案例,也是极为具有普遍警示意义的典型案例。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指出,政府网站是信息化条件下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也是网络时代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平台。并且明确规定“政府网站不合格,负责人要问责”。由此可见,问责信息公开、追责网络监管正在形成常态。
现今是网络时代,特别是在互联网已经完成从少数精英向普通大众普及、群众悄然变身成为“网民”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显然已经成为群众意见表达的最大平台、热点难点问题的集散地、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和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政府网站作为对公众开放的重要窗口,不仅不能沉睡失声,而且海必须要建设好、维护好、利用好。
但颇为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地方的政府网站并未将之作为信息公开的重要载体,并未回答好“网络赶考”这个时代命题。比如,有的初建“框架”一挂数年,五花八门的栏目不少,一打开却全是空白;有的面孔四季如一,鲜有更新,长年如同僵尸般地沉睡不醒;有的网速慢如蜗牛,甚至根本无法打开,公众很难获得有效信息;有的信号传输极不稳定,故障频发,不是突然“熄火”,就是满屏“天书”……
表面上看,这些网站出现可有可无的“空壳”现象,可能是自身信息量小、办站条件差、缺乏专职人员维护更新或维护人员业务水平技术能力受限等原因所在造成的;而实际上,则是“惰政思维”作祟、“官僚主义”所致,是不干事、不担事、不重视网络甚至藐视网络所造成的。建设政府网站的本意,是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为政府通过网络世界问民生、聚民智、解民忧打开的一扇窗,凭什么就不能由专人管理、维护更新?
满足不了群众需求,难以让群众及时获得有效信息,自然就会“造成极坏影响”;领导责任履行不到位、监管不力,自然就会被“予以立案审查”。老李坚持认为,政府要赢得民众的信任,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就不能误读“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定位,就必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过滤性公开”、“控制性公开”、“缩水型公开”甚至“坚决不公开”的作风,尤其是对于民众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更应该直面应对而不是遮遮掩掩。
当然,在唤醒“僵尸官网”履行责任的同时,老李也认为应当加大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方面的问责力度,督促各级党组织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弘扬主旋律、汇聚正能量、打好主动仗,以网络化的新思维、新智慧、新手段,应对和解决网络时代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打印本页编辑:scf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