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歌立法 强化国家认同

2017-07-20 14:18:46    来源:正义网

摘要: 傅达林    国歌,是民族精神的标志和象征,代表着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的《义勇军进行曲》,以其铿锵有力的节奏和激奋人心的歌词,表达出中国人

       傅达林

  
  国歌,是民族精神的标志和象征,代表着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的《义勇军进行曲》,以其铿锵有力的节奏和激奋人心的歌词,表达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前进的精神气节。虽然时代风云变幻,然而国歌所传递和流淌的内在精魂却成永恒,成为一种凝聚国家认同的“图腾”。
  
  为了规范国歌的奏唱、使用,更好发挥国歌奏唱仪式的政治功能,制定专门的国歌法提上日程。近期,国歌法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在内容上,草案对奏唱国歌的场合、形式、礼仪以及相关监管和法律责任等问题分别进行了规定,目的旨在通过对奏唱国歌行为的规范,以强化这种仪式的神圣感、庄严度。这意味着继我国1990年、1991年制定国旗法、国徽法之后,另一重要国家象征——国歌也将迎来一部专门的法律。
  
  个人表达爱国之情的行为有多种,但奏唱国歌作为一种公共性的礼仪,则需要相对统一,通过规范化的秩序表达同一种爱国情感。就仪式表达而言,严肃产生庄重,统一凝聚认同。正因为如此,1984年8月中宣部就下发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唱的暂行办法》,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规范国歌奏唱礼仪的实施意见》,以规范国歌的奏唱。但是也要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奏唱国歌仍存在一些随意化、庸俗化、不庄重的问题,诸如婚丧嫁娶等私人场合奏国歌、国歌被用作手机铃声、奏唱国歌时随意走动等现象,大大降低了国歌通过仪式所能发挥的政治功能,甚至有损国歌的尊严。
  
  法治是维护国歌尊严、增进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在什么场合、以什么方式奏唱国歌,既关系到公民爱国之自由,更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和尊严。2004年国歌入宪之后,与国旗、国徽一样作为国家之象征的国歌,理当同样纳入立法规范,以落实国歌的宪法地位,通过法治方式维护国歌的权威性,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此次对国歌进行专项立法,给予国歌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提升奏唱国歌仪式的规范化程度,在个体自由与国家尊严之间实现平衡。
  
  当然,良好法治秩序的建构,离不开立法的价值选择和执法的精准落实。就立法而言,学者和民众都提出了许多建议,焦点集中在对公民奏唱国歌行为的规制边界上。不少人建言,立法中涉及对公民个人的规范,要平衡好国歌标准奏唱与公民利用国歌表达爱国热情之间的关系。既然是采取法治的方式规范国歌奏唱以增进人们的国家认同,那么就需要在规范与自由之间寻求平衡,不能过度规制而限制了民众奏唱国歌的积极性。就此而言,如何适当规定应当奏唱和禁止奏唱的场合,是采取倡导性规范还是强制性规范,最终都要看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实现立法目的。
  
  就执行而言,国歌法不能成为一纸空文,但也不可能如治安管理处罚法那样可操作到每一个条款。由于立法的主旨目的在于倡导,很大程度上多是提倡性条款,因而具体执法的裁量空间较大,这需要执法者在实践中既把握好标准,同时也需要运用好批评教育等手段,将立法目的真正贯彻落实到位。例如,草案对国歌奏唱作出了一些禁止性规定,明确在公共场合恶意修改国歌歌词或故意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那么在执法中,对于“恶意”“故意”的判断就十分重要,倘若判断失准失偏,就可能背离立法目的,影响到民众对国歌正确奏唱的积极性。
  
  总之,在血与火中用生命书就的国歌,早已成为国家凝神聚气的一种文化载体。如何让国歌所承载的不老精神感染、激励每一个中国人,这需要立法既进行规范又大力倡导,于庄严之维护和爱国之自由中取好平衡点,最终用规范化的仪式表达,增加人们的国家认同感,释放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愫。
  
  (作者系西安政治学院教授)

打印本页编辑:scfzw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