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交易乱象侵蚀消费者信任亟待整治
2025-10-11 10:54:34 来源:人民法院报摘要:玉石自古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更因其稀缺性而兼具审美与投资价值。近年来,“国潮”兴起,玉石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但交易乱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消费者权益保障、扰乱市场秩序。
□ 张凌伟

玉石自古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更因其稀缺性而兼具审美与投资价值。近年来,“国潮”兴起,玉石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但交易乱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消费者权益保障、扰乱市场秩序。经梳理,浙江省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近年来审理的多起涉玉石买卖纠纷,笔者发现以下法律问题:
一是虚假宣传误导消费判断,以“美化”掩“瑕疵”。玉石品质受色泽、质地、工艺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缺乏统一量化标准,普通消费者难以精准判断其真实价值。有的商家将人工处理或普通品质的玉石当作名贵品种售卖,有的在网络直播时演绎“产地直销”“亏本清仓”等剧本,制造“捡漏”假象,或利用灯光、滤镜等手段美化玉石,让消费者难以准确鉴别商品品质,也为后期消费纠纷的取证、化解增加难度。
二是私域交易规避平台监管,以“让利”设“陷阱”。有的商家以“平台手续费高”“交易流程繁琐”等理由绕过正规交易平台,以“优惠折扣”“免费加工”等优惠方式诱导消费者转至私域交易,要求消费者直接转账付款。脱离了平台的监管体系,交易安全、售后服务、商品质量难以保障,一旦发生纠纷,还可能因缺乏完整的交易留痕,增加维权难度。
三是传销伪装投资,以“高利润”套“资金”。有的商家以高额回报、推荐他人入会获取丰厚佣金等为诱饵,吸引投资者参与所谓的玉石投资项目,实则是在通过拉人头、发展下线等方式构建层级式销售网络。这些所谓的玉石项目往往价超所值、质量参差,甚至完全虚构,一旦新增成员放缓、资金难以维系,传销体系将迅速崩塌,大量投资者血本无归。
对此,笔者建议:
一是强化监管效能。相关部门应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加大对玉石交易市场的监管频次与深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广“一物一码”溯源系统,依法对违规商家采取吊销营业执照、高额罚款等处罚,对涉嫌违法犯罪的,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二是压实平台责任。电商平台需完善商家准入审核机制,严格核验资质,要求商家如实备案玉石产地、品质、鉴定证书等信息。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监测,精准拦截诱导私域交易等违规行为,对违规商家及时采取警告、限流、封号等措施,并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高效处理纠纷。
三是提升消费者素养。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等形式,普及维权常识,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增强对虚假宣传、传销骗局的辨别能力,树立“保留凭证、依法维权”的意识,从源头降低受骗风险。
四是健全行业规范。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统一的玉石品质分级标准与价格参考体系,明确品质参数与定价依据,减少因标准模糊引发的价格混乱和欺诈行为,并严格落实明码标价制度,做好会员单位的监督管理、教育宣传,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打印本页编辑:scfz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