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车”上路,多少“路障”待清理

2017-02-21 09:39:16    来源:

摘要: 共享汽车“简史” “共享单车”的兴起,为都市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出行方式。如今,“共享汽车”的出现,让共享的距离更长了。 所谓汽车共

    对于这一条款,有使用者认为,代扣分本就不合法,“共享汽车”平台代扣分的行为有违法之嫌。

    关于代扣分,“Gofun出行”也有相关规定,其条款为:“Gofun出行”有权在违章会员账户内扣除违章罚款等同金额及每次违法行为100元的代办费用。对于吊销驾照或单次违章扣分6分及以上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Gofun出行”不接受委托处理。

    除了代扣分,“共享汽车”的免责条款也被不少使用者吐槽。比如,在“Gofun出行”的免责条款中,有这样一条声明“Gofun出行”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规定:由于您将会员密码告知他人或与他人共享注册账号,或由于黑客获取了您的账号和密码而导致的任何个人资料泄露及由此造成的损失;任何由于计算机或移动终端的问题、黑客攻击、病毒侵入或发作、政府管制等造成的暂时性关闭,使网络无法正常运行而造成的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用或被窜改。

    有使用者认为,“共享汽车”平台应该有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义务,也有保障用户正常使用的义务。按其规定,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等带来的损失由消费者承担,这是不合理的。

 

“共享汽车”六大涉法问题待解

    □法制网记者 韩丹东 □法制网实习生 吴双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品质,“共享”无疑会成为人们的选择,也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共享经济”成为社会热词。从旅游住宿到短距离出行,甚至到春节返乡之旅,“共享”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于是,在2017年,“共享汽车”大规模进入人们的生活,给汽车社会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然而,随着“共享汽车”的上路,政策、环境、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随之而来。

    “共享汽车”带来的问题有哪些?又该如何解决?

    问题一:利用他人信息认证隐患如何解决

    《法制日报》记者在体验“共享汽车”过程中发现,使用者可以使用他人个人信息进行身份认证。在完成认证后,未成年人甚至可以使用注册账号开车上路。

    上传驾驶证、身份证、使用者手持身份证照片等认证方式,看似严密,但并非水泼不进针扎不透。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法律系副主任、副教授郑宁认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平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防范,比如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限定使用者本人使用。同时,可以考虑建立健全信用“黑名单”制度,一旦发现冒用,即取消资格。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刘笑岑也认为,此类问题可以在租赁者的身份认证环节加入更多技术壁垒,例如人脸识别等,以防止注册人与使用人不一致时导致的责任分配难题。

    问题二: 平台提供代扣分业务有违法之嫌

    《法制日报》记者发现,不少“共享汽车”平台都有一项规定,即平台有权在违章(平台条款中“违章”应为“违法”——记者注)用户账户内扣除违章罚款等同金额及每次违法行为的代办费用(违章扣分按200元每分扣除)。对于吊销驾照或单次违章扣分6分及以上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不接受委托处理。

    “共享汽车”平台的代扣分行为,被不少使用者吐槽。

    对于这一问题,郑宁直言:“代扣分应该是违法的,交通违法应该责任自负。《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第二项规定: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刘笑岑说,目前此类平台代扣代缴违法分数和罚款并没有法律依据,相信未来各地方在出台相应规范的同时会对此类现象予以明确规范。

    问题三: 谁来保证“共享汽车”车况安全

    不少“共享汽车”App在其免责条款中都有一条规定:概不就汽车做出任何保证,无论是明示或默示的,包括任何关于汽车适用性或良好性的默示保证。如果会员在驾驶过程中确定汽车可能带来不安全,应立即停止使用汽车并联系客服。

    这一免责规定,也是目前“共享汽车”的“槽点”所在。毕竟,对于经营者来说,提供安全的服务是最基本的要求。

    对此,郑宁的观点是,根据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因此,一旦在使用“共享汽车”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平台不得通过格式条款来免责。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页编辑:scfzw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