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立良法 字字皆耕耘——走近四川立法工作者潘光霞

2016-08-29 11:05:26    来源:

摘要:  晚上10点,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的办公楼里还亮着一盏灯,《地方立法理论与实务研究》的框架终于搭好了,整本书的布局和结构有了雏形,潘光霞啜了一口浓茶,转了转僵硬的脖

    晚上10点,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的办公楼里还亮着一盏灯,《地方立法理论与实务研究》的框架终于搭好了,整本书的布局和结构有了雏形,潘光霞啜了一口浓茶,转了转僵硬的脖子,刚准备披上外套,右肩传来一阵剧烈的疼痛。

  对于老百姓来说,法律法规的出台过程总让人感觉神秘万分。作为2015年四川省十大法治人物中唯一的立法工作者,潘光霞是那种走在人堆里很难看出不同的普通人。只有当他用极快的语速谈起自己的工作时,让人由衷地对他的专业知识和严谨态度肃然起敬。
  肩周炎已经伴随他多年,每当熬夜加班,症状就会加重。成都的冬天又阴又潮,虽然老潘最近又痛得手都抬不起来,却依然一如既往地加班,办公桌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处里一共就4个人,我是处长,责任重大。”他说。
  蜀中善治 良法为先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先治蜀后治。”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四川,自古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治理的印象。
  作为西部内陆省份,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方面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还面临改革和转型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挑战。
  欲有善治,必有良法。
  近年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聚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重点领域,开展立法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潘光霞所在的经济法规处承担起了近60%的法规的统审服务工作。
  “每部法规出台前,都要召开几十次座谈会、论证会,还需要到省内省外去调研,听取意见建议,要撰写不同的汇报材料、报告、审议意见建议,要对每部法规草案进行数十次修改,而这些修改必须要有依据并与实际向结合,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他说。“上位法、平行法规、相关政策规定,甚至涉及的国际法都必须清楚。”
  走进老潘略显凌乱的办公室,各类法律法规和法学理论书籍把小小的空间塞得满满当当。他说,每天在书海中徜徉、思索、工作,心里感到踏实而满足。
  “每部法规草案在表决前都要历经三次审查:一审是对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审查;二审是可执性、可操作性、针对性的审查,主要针对当中的重大制度、规范内容,以及授权、管理等问题。三审主要审查法规与上位法、平行法规是否抵触、矛盾,是否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一般情况下,从一审到二审需要两个月,二审到三审需要两个月,三审到表决也需要两个月。”他说。
  自从2009年干上了地方立法统审服务工作,老潘已经参加了30多部地方性法规的统审。细数着着这些成果,他脸上露着自豪的微笑: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全国第一部有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地方性法规, 把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规制空间拓展至乡村,把“治理”概念写入行政类法规。从二万八千多字最后修改到了八千多字,法规每改一个字都万分严谨。为了这一部法规的出台,天天和老潘一起加班的经济法规处的钟波掉了七斤肉。
  《四川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条例》——新的《立法法》《预算法》实施后,全国范围内出台的第一部涉及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对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能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川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四川针对农村扶贫开发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扶贫开发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从事立法工作,首先得热爱,其次要耐得住寂寞,要坐得住、静得下心,还要有事业心、责任心、使命感和吃苦的精神。”他说。
  脚踩泥土 立法需要听民声
  今年4月,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作为四川在构建“大扶贫”战略格局背景下颁布的首部农村扶贫工作地方性法规,这部法规的背后,凝聚着众多立法工作者的心血。
  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省份之一,近500万贫困人口分布在四川的深沟大川,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川南乌蒙山区、川东北秦巴山区是扶贫的“主战场”,扶贫对象规模大,贫困程度深,制约发展的因素多。随着扶贫开发机制创新步伐加快,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
  “国家制定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扶贫立法,使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甘肃、贵州等8个省已经先后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四川是全国扶贫工作重点省份之一,扶贫工作亟需法治引领。”他说。 “但立法决不是拍脑袋,有着严格的程序。立法也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翻翻理论,纸上谈兵,需要的大量脚踏实地的调研。”
  也许,只有立法工作者才能体会,每一条看似平淡无奇的规定背后,凝聚了多少的调研、论证、甚至争论。
  在《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的统审中,潘光霞去了省内最边远的巴中市通江县的一个贫困村。“从高速公路到省道、县道,最后走机耕道,路越走越窄。最后的几百米全是黄泥巴路。”
  村子里的青壮年全部在外打工,村子里只有老人。坐在一个破烂的农家小院中,潘光霞和20多位农民围坐在院坝篝火旁,听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讲,他一条条地记下。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页编辑:scfzw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