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土地流转模式研究
2018-01-12 14:48:08 来源:云南大学学报摘要: 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存资源,是农业社会的生产基础,也是城市社会的发展基础。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更是改革开放以后“三农问题”的
发展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使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村地区有了产业支撑,也使农民有了在农村生存和生活的工作基础。但这需要整合土地资源,走合作化、规模化农业生产之路,同时产业化农业所需要的就业人口也将大为减少。土地集约化生产之后,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多余的农村人口干什么去呢?东斟灌村在实行“土地股份合作社”规模化生产之后,就将全村1/3多的农户从土地中“解放”出来,[2]“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只能在本地或外出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使得现代农业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进程必然联系起来了。这就要求,必须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协调共进的结构性原因。
3.“土地与城镇化”的关系
土地与农民是一体连生的命运共同体,具有“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脉关系。但客观存在耕地少、产出低的传统农业无法支撑农民生活的残酷现实,“挤压”“逼迫”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几百万外出“盲流”,到90年代的几千万“外来务工人员”,再到今天的2.7亿之多的“农民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我们日益看到汹涌的“农民工”大潮。
农民工虽然进城打工,但是留在农村的“土地脐带”还不能剪断,必须时刻准备着在遇到困难时为他们提供“输血”救命。今天中国的农业生产,70%—80%的生产方式还是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生产,户均不到10亩的“脆弱”产值和收益,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家庭的生活开支。这便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民被“逼出来”,进城打工的“生活逻辑”。而如果进行土地整合,推动集中规模化生产的农业地区,如广东叶屋村、山东东斟灌村等,集约化、产业化生产则可能带来用工减少问题,还是会有一大部分农民被“挤出来”,不得不走出农村,走进城市。
不论是“被逼出来”的农民工,还是“被挤出来”的农民工,他们进城打工并急需融入城市,是普遍存在的不争事实。但由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存在,农民工留在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还是属于农民工。土地不能丢弃,也不能被带进城市。所谓“土地流转”也只是转包给亲戚、朋友,或转租给农业企业,或入股进入土地合作社。同时,转包、转租或入股的土地收入,一亩地最多也不过500—600元,土地资源根本无法转化为农民工的“资金来源”。虽然重庆、成都等地区探索“土地地票”实行拍卖制度,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制度中介,使一部分远离城市的远郊农村享受到“土地增值”的部分收益。[5](P150-155)但这需要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并涉及大量农民工一体化融入城市后的社会保障问题,这一“土地增值共享”的制度探索并没有在全国范围推广开来。未来广大农民工“进城成本”的分担机制,还需他们自己来创造和承担。而土地价值的“增值升值”,以及所能转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资金保障,还需要土地流转整合制度的深化改革。
4.“土地与‘家’在何处”的关系
当今的中国公民,按照“‘家’在何处”来划分,基本可以分为三类:城市户口的,工作在城市,“家”也在城市;农村户口的,固守农业生产,工作在农村,“家”也在农村;而处于区间的,工作在城市里,“家”却在农村,即使有一部分打工者把老婆、孩子带进城里,然而所谓的“家”还是在农村。这便是几亿农民工“身、家”分离的“撕扯”状态。
几亿农民工“身、家”分离的状态,牵扯城乡之间的“脐带”还是土地。“农民工”更多的是一种身份,户口在农村,承包地在农村,而出于无奈进城打工,但他的“家”仍在农村。土地成了“替代性社会保障”,农村的家成了在城里“无工可打”时退却的最后堡垒。他们“前脚”进了城市,只是在城里打工,只在很浅的经济层面融入城市,只能住在建设公棚中、住在地下室或城乡结合部的廉价出租房里。而他们的“后脚”还留在农村,那里有用打工挣来的钱修建的“不错的楼房”,空荡荡的房子也许只住着年老的父母、孤独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有的在城里打工挣了“大钱”的农民工,或许在自己的城镇或县城里也买了商品房,也只是为了以后孩子上学方便些。笔者曾采访过山西芮城县一个打工妹,她常年在北京打工,丈夫则常年在太原打工,他们的8岁女儿在山西老家的农村由爷爷奶奶领着,夫妻俩则用打工挣来的钱在老家附近的风陵渡镇购买了商品房,这不禁使人疑惑“家在何处呢”?
然而大量农民工打工的一线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的房价,则是打工者望尘莫及的,由此形成了“工作地与家(房子)”的分离困境:越是工作机会多的大城市,房价越高,农民工越不容易购房安家,更别提一体化融入城市生活;而农村里有房有家,但单纯的农业生产根本无法支持乡村生活,乡镇和县城房价便宜,也许可以购房初步融入,但没有工业和产业支撑的内地县域经济,工作就业机会少得可怜,工资待遇同样少得可怜。
2/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页编辑:scfzw